当前期刊数: 53
本周精读内容是 《插件化思维》。没有参考文章,资料源自 webpack、fis、egg 以及笔者自身开发经验。
1 引言
用过构建工具的同学都知道,grunt
, webpack
, gulp
都支持插件开发。后端框架比如 egg
koa
都支持插件机制拓展,前端页面也有许多可拓展性的要求。插件化无处不在,所有的框架都希望自身拥有最强大的可拓展能力,可维护性,而且都选择了插件化的方式达到目标。
我认为插件化思维是一种极客精神,而且大量可拓展、需要协同开发的程序都离不开插件机制支撑。
没有插件化,核心库的代码会变得冗余,功能耦合越来越严重,最后导致维护困难。插件化就是将不断扩张的功能分散在插件中,内部集中维护逻辑,这就有点像数据库横向扩容,结构不变,拆分数据。
2 精读
理想情况下,我们都希望一个库,或者一个框架具有足够的可拓展性。这个可拓展性体现在这三个方面:
- 让社区可以贡献代码,而且即使代码存在问题,也不会影响核心代码的稳定性。
- 支持二次开发,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特定需求。
- 让代码以功能为纬度聚合起来,而不是某个片面的逻辑结构,在代码数量庞大的场景尤为重要。
我们都清楚插件化应该能解决问题,但从哪下手呢?这就是笔者希望分享给大家的经验。
做技术设计时,最好先从使用者角度出发,当设计出舒服的调用方式时,再去考虑实现。所以我们先从插件使用者角度出发,看看可以提供哪些插件使用方式给开发者。
2.1 插件化分类
插件化许多都是从设计模式演化而来的,大概可以参考的有:命令模式,工厂模式,抽象工厂模式等等,笔者根据个人经验,总结出三种插件化形式:
- 约定/注入插件化。
- 事件插件化。
- 插槽插件化。
最后还有一个不算插件化实现方式,但效果比较优雅,姑且称为分形插件化吧。下面一一解释。
2.1.1 约定/注入插件化
按照某个约定来设计插件,这个约定一般是:入口文件/指定文件名作为插件入口,文件形式.json/.ts 不等,只要返回的对象按照约定名称书写,就会被加载,并可以拿到一些上下文。
举例来说,比如只要项目的 package.json
的 apollo
存在 commands
属性,会自动注册新的命令行:
1 |
|
当然 json 能力很弱,定义函数部分需要单独在 ts 文件中完成,那么更广泛的方式是直接写 ts 文件,但按照文件路径决定作用,比如:项目的 ./controllers
存在 ts 文件,会自动作为控制器,响应前端的请求。
这种情况根据功能类型决定对 ts 文件代码结构的要求。比如 node 控制器这层,一个文件要响应多个请求,而且逻辑单一,那就很适合用 class 的方式作为约定,比如:
1 |
|
如果功能相对杂乱,没有清晰的功能入口规划,比如 gulp 这种插件,那用对象会更简洁,而且更倾向于用一个入口,因为主要操作的是上下文,而且只需要一个入口,内部逻辑种类无法控制。所以可能会这样写:
1 |
|
举例:
fis
、gulp
、webpack
、egg
。
2.1.2 事件插件化
顾名思义,通过事件的方式提供插件开发的能力。
这种方式的框架之间跨界更大,比如 dom 事件:
1 |
|
虽然只是普通的业务代码,但这本质上就是插件机制:
- 可拓展:可以重复定义 N 个 focus 事件相互独立。
- 事件相互独立:每个 callback 之间互相不受影响。
也可以解释为,事件机制就是在一些阶段放出钩子,允许用户代码拓展整体框架的生命周期。
service worker
就更明显,业务代码几乎完全由一堆事件监听构成,比如 install
时机,随时可以新增一个监听,将 install
时机进行 delay,而不需要侵入其他代码。
在事件机制玩出花样的应该算 koa
了,它的中间件洋葱模型非常有名,换个角度理解,可以认为是能控制执行时机的事件插件化,也就是只要想把执行时机放在所有事件执行完毕时,把代码放在 next()
之后即可,如果想终止插件执行,可以不调用 next()
。
举例:
koa
、service worker
、dom events
。
2.1.3 插槽插件化
这种插件化一般用在对 UI 元素的拓展。react 的内置数据流是符合组件物理结构的,而 redux 数据流是符合用户定义的逻辑结构,那么对于 html 布局来说也是一样:html 默认布局是物理结构,那插槽布局方式就是 html 中的 redux。
正常 UI 组织逻辑是这样的:
1 |
|
插槽的组织方式是这样的:
1 |
|
1 |
|
1 |
|
1 |
|
这样插件中的代码可以不受物理结构的约束,直接插入到任何插入点。
更重要的是,实现了 UI 解耦,父元素就不需要知道子元素的具体实例。一般来说,决定一个组件状态的都是其父元素而不是子元素,比如一个按钮可能在 <ButtonGroup/>
中表现为一种组合态的样式。但不可能说 <ButtonGroup/>
因为有了 <Select/>
作为子元素,自身的逻辑而发生变化的。
这就意味着,父元素不需要知道子元素的实例,比如 Tabs
:
1 |
|
当然有些情况看似是例外,比如 Tree
的查询功能,就依赖子元素 TreeNode
的配合。但它依赖的是基于某个约定的子元素,而不是具体子元素的实例,父级只需要与子元素约定接口即可。真正需要关心物理结构的恰恰是子元素,比如插入到 Tree
子元素节点的 TreeNode
必须实现某些方法,如果不满足这个功能,就不要把组件放在 Tree
下面;而 Tree
的实现就无需顾及啦,只需要默认子元素有哪些约定即可。
举例:
gaea-editor
。
2.1.4 分型插件化
代表 egg
,特点是插件结构与项目结构分型,也就是组成大项目的小插件,自身结构与项目结构相同。
因为对于 node server
的插件来说,要实现的功能应该是项目功能的子集,而本身 egg
对功能是按照目录结构划分的,所以插件的目录结构与项目一致,看起来也很美观。
举例:
egg
。
当然不是所有插件都能写成目录分形的,这也恰好解释了 egg
与 koa
之间的关系:koa
是 node 框架,与项目结构无关,egg
是基于 koa
上层的框架,将项目结构转化成 server 功能,而插件需要拓展的也是 server 功能,恰好可以用项目结构的方式写插件。
2.2 核心代码如何加载插件
一个支持插件化的框架,核心功能是整合插件以及定义生命周期,与功能相关的代码反而可以通过插件实现,下一小节再展开说明。
2.2.1 确定插件加载形式
根据 2.1 节的描述,我们根据项目的功能,找到一个合适的插件使用方式,这会决定我们如何执行插件。
2.2.2 确定插件注册方式
插件注册方式非常多样,这里举几个例子:
通过 npm 注册:比如只要 npm
包符合某个前缀,就会自动注册为插件,这个很简单,不举例子了。
通过文件名注册:比如项目中存在 xx.plugin.ts
会自动做到插件引用,当然这一般作为辅助方案使用。
通过代码注册:这个很基础,就是通过代码 require
就行,比如 babel-polyfill
,不过这个要求插件执行逻辑正好要在浏览器运行,场景比较受限。
通过描述注册:比如在 package.json
描述一个属性,表明了要加载的插件,比如 .babelrc
:
1 |
|
自动注册:比较暴力,通过遍历可能存在的位置,只要满足插件约定的,会自动注册为插件。这个行为比较像 require
行为,会自动递归寻找 node_modules
,当然别忘了像 require
一样提供 paths
让用户手动配置寻址起始路径。
2.2.3 确定生命周期
确定插件注册方式后,一般第一件事就是加载插件,后面就是根据框架业务逻辑不同而不同的生命周期了,插件在这些生命周期中扮演不同的功能,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式,让插件能够影响这些过程。
2.2.4 插件对生命周期的拦截
一般通过事件、回调函数的方式,支持插件对生命周期的拦截,最简单的例子比如:
1 |
|
就是让插件拦截了 click
这个事件,当然这个事件与 dom 的生命周期相比微乎其微,但也算是一个微小的生命周期,我们也可以 event.stopPropagation()
阻止冒泡,来影响这个生命周期的逻辑。
2.2.5 插件之间的依赖与通信
插件之间难免有依赖关系,目前有两种方式处理,分为:依赖关系定义在业务项目中,与依赖关系定义在插件中。
稍微解释下,依赖关系定义在业务项目中,比如 webpack 的配置,我们在业务项目里是这么配的:
1 |
|
在 webpack 中,执行逻辑是 ts-loader -> babel-loader
,当然这个规则由框架说了算,但总之插件加载执行肯定有个顺序,而且与配置写法有关,而且配置需要写在项目中(至少不在插件中)。
另一种行为,将插件依赖写在插件中,比如 webpack-preload-plugin
就是依赖 html-webpack-plugin
。
这两种场景各不同,一个是业务有关的顺序,也就是插件无法做主的业务逻辑问题,需要把顺序交给业务项目配置;一种是插件内部顺序,也就是业务无需关心的顺序问题,由插件自己定义就好啦。注意框架核心一般可能要同时支持这两种配置方式,最终决定插件的加载顺序。
插件之间通信也可以通过 hook
或者 context
方式支持,hook
主要传递的是时机信息,而 context
主要传递的是数据信息,但最终是否能生效,取决于上面说到的插件加载顺序。
context
可以拿 react 做个类比,一般都有作用域的,而且与执行顺序严格相关。
hook
等于插件内部的一个事件机制,由一个插件注册。业界有个比较好的实现,叫 tapable,这里简单介绍一下。
利用 tapable
在 A 插件注册新 hook
:
1 |
|
在 A 插件某个地方使用此 hook
,实现某个特定业务逻辑。
1 |
|
B 插件可以拓展此 hook
,来改变 A 的行为:
1 |
|
这样,A 拿到的 chunks
就被 B 修改掉了。
2.3 核心功能的插件化
2.2 开头说到,插件化框架的核心代码主要功能是对插件的加载、生命周期的梳理,以及实现 hook
让插件影响生命周期,最后补充上插件的加载顺序以及通信,就比较完备了。
那么写到这里,衡量代码质量的点就在于,是不是所有核心业务逻辑都可以由插件完成?因为只有用插件实现核心业务逻辑,才能检验插件的能力,进而推导出第三方插件是否拥有足够的拓展能力。
如果核心逻辑中有一部分代码没有通过插件机制编写,不仅让第三方插件也无法拓展此逻辑,而且还不利于框架的维护。
所以这主要是个思想,希望开发者首先明确哪些功能应该做成插件,以及将哪些插件固化为内置插件。
笔者认为应该提前思考清楚三点:
2.3.1 哪些插件需要内置
这个是业务相关的问题,但总体来看,开源的,基础功能以及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可以内置,可以开源与核心竞争力都比较好理解,主要说下基础功能:
基础功能就是一个业务的架子。因为插件机制的代码并不解决任何业务问题,一个没有内置插件的框架肯定什么都不是,所以选择基础功能就尤为重要。
举个例子,比如做构建工具,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配置作为模版,其他插件通过拓展这个配置来修改构建效果。那么这个基本配置就决定了其他插件可以如何修改它,也决定了这个框架的配置基调。
比如:create-react-app
对 dev 开发时的模版配置。如果没有这个模版,本地就无法开发,所以这个插件必须内置,而且需要考虑如何让其他插件对其拓展,这个在 2.3.2 节详细说明。
另一种情况就是非常基本,而又不需要再拓展加工的可以做成内置插件,比如 babel
对 js 模块的 commonjs
分析逻辑就不需要暴露出来,因为这个标准已经确定,既不需要拓展,又是 babel
运行的基础,所以肯定要内置。
2.3.2 插件是依赖型还是完全正交的
功能完全正交的插件是最完美的,因为它既不会影响其他插件,也不需要依赖任何插件,自身也不需要被任何插件拓展。
在写非正交功能的插件时就要担心了,我们还是分为三个点去看:
2.3.2.1 依赖其他插件的插件
举个例子,比如插件 X 需要拓展命令行,在执行 npm start
时统计当前用户信息并打点。那么这个插件就要知道当前登陆用户是谁。这个功能恰好是另一个 “用户登陆” 插件完成的,那么插件 X 就要依赖 “用户登陆” 插件了。
这种情况,根据 2.2.5 插件依赖小节经验,需要明确这个插件是插件级别依赖,还是项目级别依赖。
当然,这种情况是插件级别依赖,我们把依赖关系定义在插件 X 中即可,比如 package.json
:
1 |
|
另一种情况,比如我们写的是 babel-loader
插件,它在 ts 项目中依赖 ts-loader
,那只能在项目中定义依赖了,此时需要补充一些文档说明 ts 场景的使用顺序。
2.3.2.2 依赖并拓展其他插件的插件
如果插件 X 在以来 “用户登陆” 插件的基础上,还要拓展登陆时获取的用户信息,比如要同时获取用户的手机号,而 “用户登陆” 插件默认并没有获取此信息,但可以通过扩展方式实现,插件 X 需要注意什么呢?
首先插件 X 最好不要减少另一个插件的功能(具体拓展方式,参考 2.2.5 节,这里假设插件都比较具有可拓展性),否则插件 X 可能破坏 “用户登录” 插件与其他插件之间的协作。
减少功能的情况非常普遍,为了加深理解,这里举一个例子:某个插件直接 pipeTemplate 拓展模版内容,但插件 X 直接返回了新内容,而没有 concat 原有内容,就是减少了功能。
但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要保证不减少功能,比如当缺少必要的配置项时,可以直接抛出异常,提前终止程序。
其次,要确保增加的功能尽可能少的与其他插件产生可能的冲突。拿拓展 webpack 配置举例,现在要拓展对 node_modules
js 文件的处理,让这些文件过一遍 babel
。
不好的做法是直接修改原有对 js 的 rules,增加一项对 node_modules
的 include,以及 babel-loader
。因为这样会破坏原先插件对项目内 js 文件的处理,可能项目的 js 文件不需要 babel
处理呢?
比较好的做法是,新增一个 rules,单独对 node_modules
的 js 文件处理,不要影响其他规则。
2.3.2.3 可能被其他插件拓展的插件
这点是最难的,难在如何设计拓展的粒度。
由于所有场景都类似,我们拿对模版的拓展举例子,其他场景可以类比:插件 X 定义了入口文件的基础内容,但还要提供一些 hook
供其他插件修改入口文件。
假设入口文件一般是这样的:
1 |
|
这种最简单的模版,其实内部要考虑以下几点潜在拓展需求:
- 在某处需要插入其他代码,怎么支持?
- 如何保证插入代码的顺序?
- 用
react-lite
替换react
,怎么支持? - dev 模式需要用
hot(App)
替换App
作为入口,怎么支持? - 模版入口 div 的 id 可能不是
root
,怎么支持? - 模版入口 div 是自动生成的,怎么支持?
- 用在
reactNative
,没有document
,怎么支持? - 后端渲染时,需要用
ReactDOM.hydrate
而不是ReactDOM.render
,怎么支持? - 以上 8 种场景可能会不同组合,需要保证任意组合都能正确运行,所以无法全量模版替换,那怎么办?
笔者此处给出一种解决方案,供大家参考。另外要注意,这个方案随着考虑到的使用场景增多,是要不断调整变化的。
1 |
|
以上八种情况读者脑补一下,不详细说明了。
2.3.3 内置插件如何与第三方插件相处
内置的插件与第三方插件的冲突点在于,内置插件如果拓展性很差,那还不如不要内置,内置了反而阻碍第三方插件的拓展。
所以参考 2.3.2.3 节,为内置插件考虑最大化的拓展机制,才能确保内置插件的功能不会变成拓展性瓶颈。
每新增一个内置的插件,都在消灭一部分拓展能力,因为由插件拓展后的区块拥有的拓展能力,应该是逐渐减弱的。这里比较拗口,可以比喻为,一条小溪流,插件就是层层的水处理站,每新增一个处理站就会改变下游水势变化,甚至可能将水拦住,下游一滴水也拿不到。
2.3.1 节说了哪些插件需要内置,而这一节想说明的是,谨慎增加内置插件数量,因为内置的越多,框架拓展能力就越弱。
2.4 哪些场景可以插件化
最后梳理下插件化适用场景,笔者根据有限的经验列出一下一些场景。
2.4.1 前后端框架
如果你要做一个前/后端开发框架,插件化是必然,比如 react
的生命周期,koa
的中间件,甚至业务代码用到的 request
处理,都是插件化的体现。
2.4.2 脚手架
支持插件化的脚手架具有拓展性,社区方便提供插件,而且脚手架为了适配多种代码,功能可插拔是非常重要的。
2.4.3 工具库
一些小的工具库,比如管理数据流的 redux
提供的中间件机制,就是让社区贡献插件,完善自身的功能。
2.4.4 需要多人协同的复杂业务项目
如果业务项目很复杂,同时又有多人协作完成,最好按照功能划分来分工。但是分工如果只是简单的文件目录分配方式,必然导致功能的不均匀,也就是每个人开发的模块可能不能访问所有系统能力,或者涉及到与其他功能协同时,文件相互引用带来代码的耦合度提高,最终导致难以维护。
插件化给这种项目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,每一个人开发的插件都是一个拥有完整功能的个体,这样只需要关心功能的分配,不用担心局部代码功能不均衡;插件之间的调用框架层已经做掉了,所以协同不会发生耦合,只需要申明好依赖关系。
插件化机制良好的项目开发,和 git 功能分支开发的体验有相似之处,git 给每个功能或需求开一个分支,而插件化可以让每个功能作为一个插件,而 git 功能分支之间是无关联的,所以只有功能之间正交的需求才能开多个分支,而插件机制可以考虑到依赖情况,进行更复杂的功能协同。
3 总结
现在还没有找到对插件化系统化思考的文章,所以这一篇算是抛砖引玉,大家一定有更多的框架开发心得值得分享。
同时也想借这篇文章提高大家对插件化必要性的重视,许多情况插件化并不是小题大做,因为它能带来更好的分工协作,而分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4 更多讨论
如果你想参与讨论,请点击这里,每周都有新的主题,周末或周一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