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面法定潮汐表,丈量着胶东半岛的野性与文明。
威海
一座偎在胶东半岛角落的精致小城。裙边是绿白清秀的不成连绵的矮山,前摆是弧度不那么规整的有小屿突触的海岸线。这种不加雕琢的美,像某个记忆里的僻如坪山碧岭的海滨小镇,安静而耐人寻味。
未经雕琢的安静被网红流量打破。无人机如新的候鸟群盘旋,三脚架在旧的观景点扎根。火炬八街的午后,人潮比海浪更懂得重复的艺术。而角落熙攘的垃圾桶,只是无声地装着鲜花、雨衣、折断的高跟鞋——显然它们没有海鸥挑食。随着潮汐退去又涨来,可知潮汐才是这片海岸真正的主人。
而我,也是这潮汐里的一滴水,可惜遵循的是法定潮汐表,而非岸边张贴的。
烟台
养马岛的海,是一块被时光遗忘的果冻。它不求深邃,却以清澈自持,让人相信海也可以是天然的泳池。这种坦诚,与威海的含蓄保持着默契的距离,正如牟平与威海的距离。它们像半岛伸出的两只手:一只捧着未经雕琢的安静,另一只,则盛着这汪见底的透明。
至于长岛的潮汐,我尚未赴约。或许下次,等我能分清,哪一滴水声来自太平洋,哪一声又只是我手机里定时响起的行程提示音。
青岛
青岛字如其名长青之岛。CBD的夜色,是资本与潮汐共同浇筑的结晶。五十层高空俯视,霓虹如血管般在楼宇间奔流,勾勒出金融与欲望的拓扑图。远处吊塔的红色信号灯明灭,像为这片填海而生的新城打着节拍——一种被精密计算的、永不疲倦的潮汐。
而浮山森林公园则扮演着它的反面。那里的山海如未被驯服的旧梦,松涛与海浪合谋,试图淹没来自CBD的电子脉冲。山路蜿蜒如静默的抵抗,提醒着人们:在成为国际湾区之前,青岛首先是一座岛。
真正的“人间”则散落在海边任何一寸可供落座的土地。无需帐篷,不论晨昏,支一把露营椅,男女老少便能面朝大海,为自己辟出一席之地。这并非精致的野趣,而是一种更朴素的与故里海浪的交流。
真正的“雕琢”藏在街角。道路护栏外侧悄然延展出休憩的桌椅,桌面之下,无线充电线圈正发出温柔的磁力。这已超越了便民服务,更像一场城市与过客达成的微妙契约:你为我停留,我予你能量。正如栈桥旁的太阳能座椅,白昼吸吮阳光,夜晚则为听海的过客释放些许光明——赛博朋克的光合作用。
在这座城,自然与科技并非对峙,而是达成了某种共谋。山海是底色,代码是笔触,金融是驱力,共同书写着一份既野性又文明的“法定潮汐表”。而每一位过客、每一个集装箱,既是观潮者,也是被计量的水滴。
结语
没参考攻略,一次极其简单的胶东半岛旅行观察。归程时蓝调被朝阳划破,麦田被高铁划破,两股潮汐被工作划破。明明远离了海边,那若隐若现的熙熙攘攘的潮汐却跟了一路,回到天津,更甚。原来都是回到自己的岛屿,在各自的法定表格上,一次次签到与签退,迎接岛屿的下一次潮汐。